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26年后前往美国,被当年美战俘在餐馆认出_刘禄_詹姆斯·伯特纳_工作
发布日期:2025-06-25 19:39    点击次数:60

1979年,51岁的刘禄曾陪同我国著名教育家吴贻芳回到美国母校,参加“智慧女神”奖的颁奖典礼。活动结束后,她们一同前往美国的白罗可仓博物馆,欣赏馆内的展品和艺术收藏。

晚餐时间临近时,博物馆的馆长向她们推荐了一家附近的西餐厅。正当刘禄曾专心品尝美食时,突然一位美国男子急匆匆走到她面前,情绪激动,似乎迫不及待要与她交流。

刘禄曾感到有些疑惑,抬头询问:“请问你是有什么事吗?”

男子激动地回应道:“我是您曾经的战俘啊!”

刘禄曾吃惊了,微微睁大眼睛,目光凝视着这个男人。虽然岁月已在两人面容上留下痕迹,但她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她的嘴巴微微张开,语气中透着震惊与颤抖:“你是詹姆斯·伯特纳。”

展开剩余85%

男人微微一笑,点头表示确认。

这一刻,刘禄曾脑海中浮现出与伯特纳之间那些无法忘却的过往,这段经历竟让这位美国人记了整整二十多年。

1928年,刘禄曾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晚清时期的官员,虽然职位不显赫,但积累的财富让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她的父亲是一名留学归来的学者,回国后担任上海银行行长,家境殷实,地位显赫。刘禄曾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家庭的背景既书香门第又富甲一方,她从不需要为生计奔波。

解放前,刘禄曾住在一座三层小洋楼中。她与兄弟姐妹们常在自家宽阔的花园中玩耍,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对于她来说,唯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努力学习。

随着时间流逝,刘禄曾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吴大学法学院,并顺利毕业。她不仅学业出色,外貌出众,更是思想觉悟高,关心时事,积极进取。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进行,刘禄曾决定加入解放军文工团。然而,由于她的家庭背景,最终未能顺利进入该团。随后,抗美援朝爆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面对强大的美军,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屡屡逆转战局。许多美军士兵被俘,审讯工作因此急需懂英语的人员,而刘禄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她看到征兵通知后,虽然刚刚毕业,但刘禄曾决定报名参战。通过一番努力,她终于与其他懂英语的青年一同被分配到志愿军第九军团的政治敌工部,并开始了她在朝鲜战场上的艰难历程。她与队友们一同踏上了长途跋涉,经过数月的行军,终于在1950年年底抵达朝鲜中部。

战争后的朝鲜,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和血腥气,战场上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栗。伤员众多,救援不断,刘禄曾也积极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她的临时住宿地是一处简陋的防空洞,生活条件艰苦,昔日的优越生活早已远去。在这里,她要与战士们挤在一起照顾伤员,面对突如其来的空袭或是冰冷的冬夜,疲惫不堪的她也时常被寒风冻醒。

刘禄曾从未体验过如此残酷的战场环境,但她凭借冷静的思维与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并迅速适应了战场的工作节奏。她的主要工作是审讯俘虏、翻译缴获的文件,并监听敌台进行情报收集。每当审问美军俘虏时,她总是以冷静、平和的态度面对,毫不退缩。一次,面对一名美国上校的冷漠与不屑,刘禄曾耐心地讲解我军对待战俘的政策,令对方反思自己的立场,最终在她的坚持下,这名上校开始配合审讯工作。

她细心观察战俘的不同背景,结合其性格和信仰,通过独特的管理方法激励他们表现,更以德服人,让他们在战俘营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许多美军战俘对她心存感激,伯特纳便是其中一位。

伯特纳在战前曾是纽约一家餐馆的服务员,生活贫困,身无长技,只能做些简单的洗碗工作。久而久之,他养成了偷窃的习惯,最终因盗窃入狱。当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囚犯承诺,参军不仅可以避免监禁,还能获得可观的报酬。于是,他加入了战场,却很快在一场战斗中被志愿军俘虏。通过刘禄曾的启发,伯特纳逐渐意识到美国政府的侵略野心和虚伪。

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伯特纳对刘禄曾心怀感激,她不仅关心战俘的生活,还亲自为他争取到宝贵的药品,并在他生病时给予照顾。离开时,刘禄曾特别叮嘱他休息好,不必急于完成任务。此举深深感动了伯特纳,他由衷地表示,正是刘禄曾让他看清了战争的真相,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刘禄曾与伯特纳的告别时,刘禄曾送给他一枚精美的胸针,胸针上刻着“和平”二字。这份象征友谊与和平的礼物,使得伯特纳眼眶湿润,深感中国军队的仁爱与宽容。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后,刘禄曾被调到第24军政治部敌工科,担任广播工作。为了最大化影响敌军,她主动要求前往前线进行英语广播,尽管这意味着要面对生命的极大危险。在严寒的天气里,刘禄曾和队友们穿戴厚重的衣物,时常冒着炮弹的威胁奔走于前线,为敌军进行心理战广播。

她通过播放美国民间歌曲和朗读美军士兵的家书等方式,巧妙地攻心,激发敌军的思乡情感与厌战情绪。尽管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威胁,刘禄曾依然坚守岗位,用她那温柔、坚定的声音,让无数敌军战士动摇了战斗的决心,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

刘禄曾的广播深深打动了敌人,她的声音被美军士兵称为“夜莺的歌声”,许多被俘的美军士兵在临终时纷纷表达想要见这位“夜莺姑娘”的愿望。

1953年,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刘禄曾通过广播向美军告别,她的声音仍然深深回荡在战场上,成为所有参战士兵心中难忘的记忆。

1953年10月,刘禄曾回到祖国,与丈夫调任南京军区工作。她继续为祖国做出贡献,不仅在外交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被任命为中国国际旅行社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负责接待赴华的美国游客。

1979年4月,刘禄曾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她与著名教育家吴贻芳一同赴美进行访问,圆满完成任务后,她和吴贻芳一同前往餐厅享用晚餐,谁曾想,这个餐厅却成了他们久别重逢的地方。

多年后,詹姆斯依旧深怀感激,他开设了一家中餐馆,并称刘禄曾为“美中人民友谊的桥梁”,并表示:“我希望像你一样,为两国之间的友谊贡献我的力量。”两人告别后,继续保持书信往来,两个曾经是敌人的战士,如今成为了真挚的朋友。

作为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唯一的女兵,刘禄曾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用青春和勇气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而在和平年代,她依然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